原创 王璐 上海新华医院听力眩晕中心
有一段猫咪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。主人呼唤猫咪的声音,有人听到的是“咪咪”,有人则听到“咕噜”。
为什么同一段声音,不同人听到的结果却不同?
其实就是和声音频率有关。对高频声音不敏感,更易捕捉到低频的“咕噜”。对低频声音不敏感,更容易听到高频的“咪咪”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声音频率的奥秘。
1
什么是声音频率
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,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频率。频率的单位是赫兹(Hz),表示每秒振动的次数。频率越高,声音听起来越尖锐;频率越低,声音听起来越低沉。
低频声音:比如雷声、鼓声、男性说话声。
中频声音:比如人说话的大部分声音、钢琴的中音区。
高频声音:比如鸟鸣、蚊子嗡嗡声、小提琴的高音。
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-20000Hz,但这个范围会因年龄、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变化。
2
声音频率对生活的影响
声音频率不仅影响我们的听觉体验,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:
1. 沟通交流: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范围较广,如果低频损失让人难以捕捉男性声音或低音;高频听力损失可能导致听不清某些辅音(如“s”“f”),进而影响语言理解。
2. 社交隔离:听力损失可能导致社交回避,增加孤独感,甚至引发抑郁。
3. 认知退化:长期听力损失可能加速认知衰退,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(老年痴呆)的风险。
4. 音乐欣赏:不同频率声音都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任何频率的听力损失都会让人错过音乐中的细节。
5. 安全警示:许多警报声(如火警、汽车喇叭)包含不同频率成分,听力损失可能让人无法及时察觉危险。
3
为什么会有不同频率听力损失?
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,人耳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会逐渐下降,这种现象被称为高频听力损失。高频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有:
1. 年龄因素:随着年龄增长,内耳的毛细胞逐渐退化,导致对高频声音的感知能力下降。
2. 噪音损伤:长期暴露在高音量环境中(如工厂、音乐会),会损伤内耳毛细胞,尤其是对高频声音的感知。
疾病或遗传因素也会导致不同频率的听力损失:如突发性耳聋、梅尼埃病、中耳炎、耳硬化症等都有可能会造成不同频率听力损伤。
4
如何干预听力频率损失?
1. 定期听力检查:建议40岁以上人群,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,及早发现问题。
2. 避免噪音暴露: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会加速听力损失,建议佩戴耳塞或耳机进行保护。
3. 控制耳机音量:使用耳机时,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%,每次使用不超过60分钟。
4. 健康生活方式:保持健康饮食、适量运动,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,有助于保护听力。
5. 听力康复训练:通过专业的听力康复训练,提升对声音的辨别能力,改善沟通效果。
6. 使用助听设备: 当出现听力下降时,及时有效使用助听设备如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,可以有效补偿听力损失,提升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。减少或防止听力损失带来的进一步影响。
5
有趣的声音频率小知识
1. 蝙蝠的超声波: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高达100000Hz,远超人类听觉范围。
2. 鲸鱼的低频呼唤:鲸鱼通过低频声音(10Hz-40Hz)在海洋中远距离交流。
3. 蚊子的嗡嗡声: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约为400Hz-600Hz,正是人类高频听力的范围。
声音频率是声音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听觉体验,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了解声音频率,保护听力健康,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!
本微信公众平台由上海市科委(18dz2307400)和上海市卫健委(JKKPZX-2024-A06)科普项目资助,获2022年度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三等奖,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。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