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7 月 28 日深夜,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山区响起密集枪声。在无人机集群的红外锁定下,巴特种部队 "黑鹳" 突击队实施精准突袭,将 3 名武装分子逼入绝境。随着最后一名头目扎夫兰被击毙,这场持续 267 天的跨国追凶行动终于画上句号 —— 这个曾制造 "2024・11 卡拉奇血案"、致使 2 名中国公民重伤的暴恐团伙,最终在中巴联合反恐网络中灰飞烟灭。
图片截取自《黎明报》
一、血色记忆:工业园区的死亡扫射
2024 年 11 月 5 日正午,卡拉奇郊区的 "中巴纺织园" 正值午休。突然,伪装成保安的武装分子扎夫兰持枪闯入车间,对着正在调试设备的中国工程师疯狂扫射。监控画面显示,他使用改装的 M4 卡宾枪实施 "之字形" 战术移动,弹匣打空后立即更换备用弹夹,整个袭击持续 3 分 17 秒,造成 2 名中国公民重伤、5 名巴基斯坦工人死亡。
这绝非普通犯罪。巴反恐部门调查发现,扎夫兰所属的 "俾路支自由军" 接受过境外极端组织训练,其战术动作与 2018 年中国驻卡拉奇领事馆遇袭案如出一辙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袭击所用的武器通过伊朗走私网络流入,而资金链则指向中东某极端组织的加密货币账户。案发后,中国外交部立即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,驻巴使馆连夜派员赶赴现场,协调巴方组建由反恐、刑侦、情报部门组成的联合专案组。
二、天网恢恢:中巴情报网络的致命绞索
在中方提供的大数据分析支持下,巴方专案组锁定了扎夫兰的藏身轨迹。通过比对袭击现场的弹道痕迹、无人机航迹和加密通信记录,两国专家发现该团伙正策划对瓜达尔港的二次袭击。2025 年 3 月,中巴启动 "猎隼 - 2025" 联合行动,中方提供的 "翼龙 - 10" 无人机在俾路支省山区发现可疑洞穴群,热成像显示洞内有 12 人活动迹象。
这场跨国追凶堪称现代反恐教科书:中方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实时传输目标坐标,巴方突击队配备中方提供的 "寂静猎手" 激光致盲器突破警戒线。7 月 28 日的突袭行动中,巴士兵使用中方研发的 "穿墙雷达" 精准定位,仅用 47 秒便完成清剿。现场缴获的证据显示,该团伙已绘制瓜达尔港油库平面图,并准备使用硝酸铵制造脏弹。
三、反恐新范式: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
展开全文
此次行动标志着中巴反恐合作进入 "智能协同" 新阶段。双方建立的 "跨境犯罪数据库" 已收录 3.2 万条涉恐信息,通过 AI 算法实现 72 小时内完成从线索分析到行动部署的全流程。在瓜达尔港部署的 "智慧安防系统",整合了中方提供的毫米波雷达、声波识别器和智能摄像头,可在 0.3 秒内识别异常行为并自动报警。
这种深度合作源于两国近年构建的 "三位一体" 反恐机制:
技术共享:中方为巴方升级 36 个边境检查站的生物识别系统,识别准确率达 99.7%
联合训练:2024 年 12 月的 "海洋卫士 - 2024" 演习中,中巴特战队员使用中方提供的无人机蜂群实施立体清剿,10 分钟内歼灭模拟恐怖分子
司法协作:建立涉恐资产冻结快速通道,已成功拦截价值 2100 万美元的非法资金流动
四、战略意义:重塑南亚安全格局
此次行动直接重击了 "俾路支自由军" 的核心战力。该组织曾宣称要 "让中巴经济走廊血流成河",其头目扎夫兰在 2025 年 3 月的视频宣言中扬言要 "制造比 2018 年领事馆袭击更血腥的事件"。随着其毙命,该组织在巴基斯坦的活动频率下降 68%,瓜达尔港的货物吞吐量环比回升 12%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缘层面。此次行动展示了 "一带一路" 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战效能 —— 中方通过 "安全换发展" 模式,将反恐合作与经济合作深度绑定。正如巴基斯坦总理在行动后的声明中所说:"任何企图破坏巴中友谊的势力,都将在两国钢铁联盟面前粉身碎骨。" 这种模式正在被推广至非洲、中亚等地区,成为新型国际安全合作的典范。
五、未来挑战:暗战仍在继续
尽管取得重大胜利,反恐形势依然严峻。据巴方披露,扎夫兰的副手已逃亡阿富汗,可能与 "伊斯兰国" 呼罗珊分支合流。为此,中巴正推进 "新丝绸之路安全走廊" 计划,拟在阿富汗边境部署由激光防御系统、电磁脉冲武器和智能巡逻机器人组成的立体防线。中方还向巴方移交了价值 1.2 亿美元的反恐装备,包括可探测地下 10 米爆炸物的探地雷达和便携式 DNA 快速检测仪。
这场跨国追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在全球化时代,任何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行径,都将触发跨越国界的雷霆反击。从卡拉奇的工业园区到瓜达尔港的码头,从北斗卫星的轨道到加密货币的交易链,反恐战场早已突破传统疆域。而中巴反恐合作的成功经验证明,只有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安全共同体,才能让 "一带一路" 的驼铃不再被枪声打断,让文明互鉴的画卷永远远离血色。当扎夫兰的尸体被装入裹尸袋时,他或许不会想到,终结其罪恶生命的,不仅是巴基斯坦的子弹,更是新时代国际秩序重构的历史洪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